如果不是在群里看到《戏台》的预售票房被截图发出来融资杠杆怎么解释,我几乎完全没意识到陈佩斯的新片马上就要上映了。
39万的预售票房,首日26万,满打满算,这个数字比北京、上海、广州地铁口的包子摊收入还要少,简直是惨不忍睹。
这可不是开玩笑,而是真实的情况。
主演阵容包括陈佩斯、黄渤、姜武、尹正,这种配置的电影,票房预售能低到这种地步,怎么说呢,这不是“扑街”,而是直接塌方,崩塌。
不禁要问:如果连像陈佩斯这样的老艺术家都没法拉动票房,那到底谁能行?
说实话,《戏台》这名字一出来,我就知道,这部片子绝对不可能走“大制作”路线。但当我看到“民国年间”这四个字时,真的忍不住翻了个白眼。
现在居然还在拍民国题材的电影?观众已经不是傻子,时代也不可能逆转。陈佩斯就算是电影开篇一出手,大家也不一定愿意为一段和现实完全脱节的历史题材买单。
展开剩余83%还记得《无名之辈2》吗?第一部票房破7亿,而第二部直接被“曼谷街头”这个设定拖成了几千万的票房。这种换个背景、换个时代的操作,观众根本不买账。
说白了,现在的观众要的是和自己相关、贴近现实的故事,而不是被历史包裹着的“皮影戏”。
再看这部电影的背景,它是改编自话剧。
先不说改编质量,光是“话剧”二字就让大部分人直接跳过。不是说观众不懂艺术,而是大银幕和话剧舞台的节奏根本不一样,太慢、场景太单一,看得人心烦意乱。
你看陈佩斯在舞台上精心打磨的段子和完美的节奏,在大银幕上一点都不能“开火”,反而成了那种“慢热、闷”的状态。
这不是电影的错,而是表达方式与大银幕天然不契合的问题。
再看看开心麻花,他们之所以成功,是因为他们懂得妥协,懂得如何将话剧的元素娱乐化、现代化,而《戏台》的预告片,完全没有考虑到“观众思维”,它的态度就是:“懂的来,不懂的请走。”
说实话,电影院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可以让你搞文艺孤芳自赏的地方了,早已经是商业竞争激烈的战场,是票房拼杀的角斗场。
想要观众走进影院,你得有诚意,也得有些“讨好”观众的元素。
而《戏台》的设定里,反派竟然是个“大帅”。拜托,2025年了,这种土匪、大帅、戏台这些元素凑在一起,怎么看都像是一部十年前三线台的古装剧。
你要讽刺那个时代,完全可以,但得有精准的批判力度,不能只拿个大帅出来转一圈,这连小品都不如。
陈佩斯的喜剧之所以厉害,不在于搞笑的外形或怪异的角色,而是他极具讽刺性,能让你笑中带着一丝冷汗,那种微妙的四两拨千斤的讽刺感,才是他的强项。
但你把“大帅”放在这里当对手,哪怕讽刺得再高明,也失去了土壤。
你想打“精英审美”的牌也行,但问题是你得有吸引人的切入点。这次,《戏台》连一个足够吸引观众的钩子都没有,最后就剩一锅冷饭。
至于宣发方面,更是四个字:不痛不痒。
没有路演,没有大规模广告,社交平台上也没有形成话题。就连热搜都没办法蹭上,仿佛这部电影是偷偷上线,悄悄下线,跟一个没人祝福的婚礼差不多。
影院那边的态度也很说明问题,排片少,时间排得不合适,连最基本的上座率支持都没有。影院自己都不信这部电影能卖得出去,观众又凭什么相信?
但最惨的,不是这些,而是年轻观众根本不知道“陈佩斯”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。
你说《吃面》,算了,连陈佩斯和朱时茂的春晚黄金档,95后、00后可能就算见过几个?你提到“国宝级喜剧人”陈佩斯,年轻人却更认“流量”,你连这两样都没有。
说白了,这不是电影内容本身的问题,而是它的表达方式和观众的心理已经严重脱节。
大家不是不想看陈佩斯,而是没人告诉他们,为什么他们非得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。
怀旧是可以的,话剧也不讨厌,但你得给个理由。你得让观众觉得票钱花得值,甚至得让人有点“错过会后悔”的感觉。
问题是,《戏台》几乎没有任何说服力,没能让人产生这种共鸣,甚至连一个情感爆发的点都没有。
这怎么可能卖座?想太多了。
总结一句话:
陈佩斯没错,错的是他太过于相信这个时代还会跟得上他的脚步。
喜剧应该让人笑得有尊严,但前提是先让人愿意买票,走进影院。
《戏台》没能大卖,也不丢人,它告诉所有老艺术家一个很残酷的事实:时代已经走远,光靠名气是无法再拉回票房的。
观众已经变了,热情不再是永久的,它像租赁一样需要不断更新、不断燃起。
如果你还想做主角,那就得跟得上时代的变化,得学会倾听观众的反应。
不然融资杠杆怎么解释,再多的“敬佩”,也只能留在回忆里,而无法留在票房上。
发布于:山东省